余伟文谈人民币国际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AI导读: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率团访京,就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与媒体交流。他表示,鼓励企业用人民币结算是当前挑战,未来将在基建、流动性等方面发力。同时,他强调实体经济使用人民币的重要性,并期待双柜台模式提升人民币柜台流动性。
7月20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率领香港银行公会代表团访问北京,与媒体深入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绿色金融及金融科技等议题。针对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及香港金管局未来策略,余伟文表示,当前主要难题在于鼓励更多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余伟文指出,尽管离岸人民币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已趋完善,但推动人民币流动性仍需克服企业长期形成的美元结算习惯。他坚信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市场份额将持续增长,但这一过程复杂且漫长,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将呈现美元、欧元、日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平衡状态。
作为人民币最大的离岸市场,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余伟文强调,实体经济使用人民币是推进国际化的基础。为此,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将致力于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确保市场具备足够的流动性和投资产品。他特别提到,双方已优化货币互换协议,为香港市场提供更稳定、长期的流动性支持。
在投资产品方面,余伟文指出,人民币点心债在香港市场增长迅速,但人民币股票仍显不足。他期待“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的推出能增强人民币柜台的流动性,吸引更多投资者。
为改变企业结算习惯,余伟文建议监管机构和银行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和东盟国家等渠道,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他透露,近期已带领团队访问中东,寻求吸引中东油企将人民币结算资金投向香港人民币资本市场。
余伟文认为,当前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时机。一方面,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机构寻求分散风险,投资中国资产或使用人民币成为优选;另一方面,美元利率上升,人民币利率相对较低,为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提供了更多人民币融资机会。
尽管“去美元化”呼声高涨,但余伟文认为,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依然重要,“去美元化”难以实现。他预计,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增长,但需要时间。高盛报告也指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交换媒介”的使用有所增加,但作为“价值储存”和“价值尺度”的功能仍有待提升。
余伟文强调,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基础。监管机构需继续提供便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产品落地,并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企业认识到使用人民币的好处。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