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推动成员国间贸易采用本币结算,旨在降低美元霸权风险。尽管本币结算存在挑战,但金砖国家正通过支付系统建设、货币互换机制等举措推进贸易关系深入,共同货币成为未来方向。

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的重要里程碑,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与埃塞俄比亚六国将于明年年初正式加入金砖大家庭。峰会不仅推动了成员国间贸易采用本币结算的共识,还明确了这一行动将如期实施。本币结算作为双边交易的重要公共产品,其长远目标是向金砖国家共同货币迈进。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50多年来,美元“一币独大”的地位始终未变,其对金砖国家释放的负外部性日益加剧,如“美元武器化”现象。美国通过SWIFT系统对伊朗和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导致两国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陷入困境,凸显了美元霸权的风险。

SWIFT系统已成为美国控制与主导的全球金融结算工具,被踢出的金融机构将陷入贸易瘫痪。尽管并非所有金砖国家都面临直接制裁,但“美元陷阱”的煎熬普遍存在。

美元与石油挂钩后,沙特、阿联酋与伊朗赚取了美元外汇,但美元计价导致主权货币丧失标价权。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可通过减少美元供应量限制对手石油出口,甚至制造交易中断风险。此外,美元贬值带动石油价格上涨,升值则导致非美货币贬值,对中国、印度等石油进口大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

金砖国家货币稳定性与信用度相对较弱,因此许多国家选择发行美元债融资,却陷入外债困境。美联储难以摆脱“特里芬困境”,货币政策转向和美元升值导致美债发行国偿债成本增加,本币贬值,偿债能力削弱。

中国与印度虽积累大量外汇储备,但美元资产为主的结构并非越多越好。大规模外汇储备需释放同等本币流动性,超高法定准备金率增加银行运行成本,制约资金使用效率。通胀情景下,外汇占款上升刺激物价上涨,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

为应对风险,金砖国家选择贸易本币结算。《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约翰内斯堡宣言》强调本币结算的重要性,并责成财长和央行行长研究本币合作、支付工具和平台。这是金砖国家在“去美元”道路上迈出的有力一步。

金砖国家采用本币结算可降低贸易成本,提升交易便捷性,增强贸易安全度。同时,简化汇率风险识别与控制,屏蔽全球性汇率风险冲击。金砖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互换机制回收本币,补充国内流动性。

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已建立或支持本币结算的支付系统,如CIPS、SPFS、INR等,存在打通可能。中国与俄罗斯、巴西、沙特、伊朗等国已开展本币结算,印度与俄罗斯、俄罗斯与伊朗也允许本币交易。

然而,本币交易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交易环节,双方需考虑交易通道外的成本与收益。顺差国需警惕逆差国货币贬值风险,避免资产贬值。货币强弱不一导致本币结算关系难以发生,即使发生也难以突破规模,甚至可能重回美元结算轨道。若一方用强势货币兑换美元采购他国商品或服务,则构成对美元作为贸易工具的支持,偏离本币结算初衷。

本币结算目前仅停留于双边贸易关系,向多边关系延伸的可能性不大。金砖成员国间未建立货币互换机制,且双边关系存在微妙干扰因素。因此,本币结算仅为过渡性安排,推进金砖国家贸易关系深入并最终摆脱美元束缚,需从共同货币构建层面作出战略创新。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