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9月份以来,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截至2023年10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24万亿元。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需求整体呈现波动。展望未来,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将继续推进,国际资金预计将呈现净流入特征。

9月份以来,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债券的增持势头不减。根据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10月末,境外机构持有的银行间市场债券总额已达到3.24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4%。这一数据表明,10月份境外机构净买入人民币债券超过400亿元,连续第二个月“加仓”中国债市。

具体来看,10月份海外资本对人民币计价债券的买入规模高达422亿元,创下了过去四个月的新高。其中,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银行债券成为主要买入对象,分别吸引了约123亿元和逾290亿元的资金流入。政策性银行债券主要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行。

在渠道方面,10月份新增1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使得截至10月末的境外机构主体数量达到1110家。这些机构中,有541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14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其中有245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在券种方面,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是境外机构的主要托管券种,分别占比64.2%和22.2%。

此外,中央结算公司发布的2023年10月银行间市场境外机构业务月报显示,截至10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总量为2.86万亿元。其中,“全球通”渠道托管量为2.28万亿元,“债券通”渠道托管量为5856亿元。在交易结算方面,10月份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的交易结算总量为1.12万亿元,显示出较高的市场活跃度。

然而,尽管外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的需求整体呈现波动。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的规模较年初减少了超千亿元。这主要是由于美联储加息、中美利差高企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等因素的交织影响。

债券市场人士指出,美债收益率是影响外资买卖人民币债券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年以来,美债收益率持续攀高,导致中美利差出现倒挂并持续走阔。不过,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接近终点,这一局面有望得到缓解。近期跨境资金流动已经流露出暖意。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10月份以来,随着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中的季节性等短期影响因素减弱,跨境资金呈现净流入态势。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延续预期稳定、交易理性的基本格局。

展望未来,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将继续推进。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预计未来国际债券投资者将不断增加对境内人民币债券的配置。人民币债券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投资选择,有助于分散化投资。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海外央行控制通胀的力度有所放缓,国际资金预计将呈现出净流入的特征。

债券市场人士还指出,随着利率环境的转换以及中国对外政策的持续推进,外资参与投融资的水平在同步提升。下半年境外机构重新逐步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这主要得益于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渐加息至顶点以及中美利差逐步缩小等因素。此外,汇率端也将为投资人民币资产的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收益。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