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盛松成在2023中欧金融与投资论坛表示,明年经济增速要达到5%仍需努力,同时他认为降准概率大于降息,中美利差将进入稳定期,人民币可能温和升值。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实现了5.2%的同比增长,随着四季度步入尾声,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将轻松超过5%。然而,面对地产市场的波动及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明年经济的稳定增长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在12月3日举行的2023中欧金融与投资论坛暨CLF50年度会议上,中欧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表示,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持续落地,以及去年低基数效应的影响,四季度我国经济指标有望超预期。然而,他也指出,若明年经济增速要达到5%左右,仍需付出努力。

盛松成预测,明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若经济增速保持在5%左右,且赤字规模与今年持平(4.88万亿元),则2024年的目标赤字率可能会达到3.6%左右(今年约为3.8%)。此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继续支持经济薄弱环节,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相契合。他强调,中国降准的政策空间相对较大。

关于中美利差,盛松成认为,两者将进入稳定期,人民币可能会保持温和升值态势,但升值幅度有限。

财政政策在缓慢复苏中仍需加大力度

尽管四季度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提振了市场信心,但经济仍在底部徘徊。高频数据显示,地产销售数据的企稳尚需时日。同时,11月的官方制造业PMI降至49.4%,低于预期的49.7%;非制造业PMI也降至50.2%,连续两个月回落,但仍维持在扩张区间。

盛松成指出,本轮复苏将较为缓慢,原因之一是投资尚未企稳。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增速较1~9月略有下降。消费恢复也趋缓,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但环比仅增长0.07%。此外,外需仍存在不确定性,10月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

他重申,若明年经济增速要达到5%左右,仍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他也表示,财政赤字率并不存在统一的警戒线,未来可适当提高以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

降准概率高于降息

在货币政策方面,四季度市场资金面趋紧,债券供给放量增加了流动性压力。市场上关于降准降息的呼声日益高涨。

然而,盛松成认为,降准的概率大于降息。他指出,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超储率处于低位,降准对调节市场流动性更为有效。目前金融机构加权存款准备金率为7.4%,而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此外,考虑到中美利差仍位于较高水平,这限制了我国降息的空间。

盛松成还表示,降准将增加商业银行可自由使用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这也是我国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

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在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总计7万亿元,约占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7.2%。

中美利差趋稳下的人民币温和升值

随着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市场对中国刺激政策的预期仍然较高,人民币近期不断升值。盛松成认为,中美利差将进入稳定期,但中国货币政策需要内外兼顾(当前中美利差仍达近200基点),这也是我国降息较为审慎的原因之一。

他指出,未来中美两国利差及其变化趋势将是决定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人民币可能会保持温和升值态势,但升值幅度有限。

盛松成还表示,美联储短期内不具备降息的基础。一方面,美国的通胀水平仍远超美联储2%的目标;另一方面,当前美国经济仍较强劲,就业市场紧俏。他预测,至少到明年一季度美联储不会降息,降息可能要到下半年。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