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经济数据释放更多抗通胀进展,美联储降息预期再度增强。但市场降息预期或许过于激进,未来再通胀风险仍需警惕。投资者需关注美联储政策动态及经济数据变化。

随着经济数据的陆续发布,显示抗通胀进展显著,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再度增强。去年12月,美国PPI意外萎缩,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对美联储今年提前降息的预期,导致美债收益率下滑。上周,与美联储利率预期密切相关的2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跌13.1个基点,创下一个月来的最大周线跌幅,1月15日更是徘徊在4.14%附近,远低于此前5.26%的高点。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自2023年11月初以来,博弈降息已成为海外交易的主线。近期,美国经济基本面状况、财政再融资和美联储政策立场这三大因素均发生了转变:美国制造业PMI转弱,去年四季度GDP增速放缓;美国财政部下调了四季度融资规模和长期国债的净发行规模;美联储“转鸽”,去年12月例会确认讨论降息问题,并扩大了2024年的降息空间。

在数据依赖模式下,围绕降息的博弈预计仍将持续,一切尚未尘埃落定。通胀回落是推动降息预期升温的关键因素。因柴油和食品等商品成本下降,美国去年12月生产者价格意外下跌,表明通胀或将继续回落,为美联储今年降息提供了理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去年12月PPI同比增长1%,低于预期的1.3%;环比则萎缩0.1%,同样低于预期的增长0.1%,连续三个月零增长或负增长。

剔除食品和能源后,去年12月核心PPI同比增长1.8%,低于预期的2%,也较去年11月的2%放缓,为2020年底以来的最小涨幅。核心PPI环比增长0%,低于预期的0.2%,与去年11月一致,连续三个月保持不变。巴克莱银行经济学家预计,鉴于近期通胀进展,美联储将放心降息,预计将在3月份而非6月份进行第一次降息。

尽管CPI数据略高于预期,但整体并未出现趋势性变化,不太可能改变美联储今年的政策前景。未来几个月的CPI数据可能会对美联储首次降息的时点产生更大影响。同时,通胀预期的回落也有助于美联储抗通胀。纽约联储的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未来一年的通胀预期已降至三年来的低点。

赵伟认为,美国去通胀进程顺利,仍有空间,短期内再通胀风险较低。去通胀“下半场”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核心通胀,包括与房价相关的租金通胀和与更广泛的服务通胀相关的工资增速水平。根据房价与租金通胀之间的领先关系,预计租金通胀下行趋势可延续到2024年三季度。工资增速下行的趋势能否延续,是服务去通胀进程是否顺利的关键。

然而,市场150个基点的降息预期或许仍过于激进。牛津经济研究院美国分析师John Canavan表示,预计美联储第一次降息将在5月发生,今年将降息75个基点。如果市场朝着预期方向调整,短期内美债收益率可能会被推高。未来再通胀风险仍不可忽视,经济软着陆和美联储降息背景下,劳动力市场越紧张,再通胀风险越大。

市场担心的一个“尾部风险”是,如果美国经济“软着陆”,2024年的再通胀风险或再次超预期,进而推动美联储再次加息和资本市场“股债双杀”。但赵伟指出,根据经验,经济软着陆背景下的再通胀风险往往出现在美联储降息之后。所以,再通胀风险影响的是降息的空间,而非是否会降息。此外,美联储自身也因高利率而遭受冲击,去年运营亏损高达1143亿美元,创下纪录新高。

从种种迹象来看,美联储并没有急迫降息的必要。美国去年12月失业率为3.7%,仅比美联储2022年3月开始加息时高出0.1个百分点。美联储需要兼顾稳定物价和最大化就业的双重使命。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表示,至少在今年夏天之前,美联储都需要保持按兵不动,防止物价再次上涨。他还警告称,未来几个月美国通胀率向2%目标回落的速度可能会放缓。

展望未来,投资者仍需警惕降息预期变动对市场的冲击。赵伟分析称,美联储在预期指引上采取了“战略性模糊”策略:一方面开始讨论降息问题,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进一步收紧政策的可能性。最终,降息预期是否兑现关键还是取决于通胀走势。期货市场定价的降息次数与美联储经济预测摘要存在偏差,短期内存在纠偏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