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上调2024年和2025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指出全球经济正走向软着陆,但面临货币政策双重风险及财政挑战。

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4年的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从2.9%上调至3.1%,而2025年则预计为3.2%。这一调整反映了全球经济正逐渐展现出更为乐观的增长前景。

全球经济软着陆迹象显现

IMF在报告中强调,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已显示出相当的韧性。需求方面,私人消费与政府支出的强劲有效弥补了紧张的货币状况,支撑了经济活动;供应方面,劳动力参与度的提升、供应链的改善以及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共同缓解了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效应。

随着经济增长保持稳定且通货膨胀逐步下降,IMF认为全球经济正朝着软着陆的方向发展,硬着陆的风险显著降低。

具体来看,报告预测美国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从2023年的2.5%下降至2024年和2025年的2.1%及1.7%,紧缩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欧元区在经历充满挑战的2023年后,预计将在今明两年实现小幅反弹,增速分别为0.9%和1.7%,但高企的能源价格和紧缩的货币政策限制了去年的需求;而在印度和东南亚的推动下,亚洲新兴经济体预计将在2024年和2025年分别以5.2%和4.8%的增速领跑全球,其中印度连续两年以6.5%的预期增速位居各经济体之首。

在通胀方面,IMF将今年全球通胀率(不包括阿根廷)的预测值从5.3%下调至4.9%。其中,发达经济体的核心通胀率预计在今年将下降至2.6%,接近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设定的中期目标。

除经济增长和通胀放缓外,报告还指出2024年和2025年作为全球选举大年,通常意味着各国政府将增加公共支出,这可能会部分刺激通胀,但更可能促进经济活动。同时,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也将促进投资和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尽管全球经济表现出诸多积极因素,但2024年和2025年的经济增速依然低于2000年至2019年3.8%的平均水平。IMF指出,高水平利率、高负债冲击下财政支出的萎缩以及基础生产率的低速增长是影响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此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再现,如中东冲突可能引发大宗商品供应中断,红海危机则导致亚欧运输成本显著增加。而工资涨幅对物价的影响,尤其是欧元区协商工资的上涨,可能会对物价再次造成压力。同时,倾向于在更长时间内维持较高利率水平的货币政策也会给政府债务带来压力,财政整顿可能会拖累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面临双重挑战

报告还指出,近期通胀的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下跌所致,而非经济活动收缩的结果。这意味着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抑制需求来控制通胀的效用可能有限。

然而,IMF在两方面肯定了各国央行快速加息的积极作用。首先,坚决且快速的加息步伐增强了外界对央行控制通胀决心的信任,阻止了通胀预期的持续上升,有助于抑制工资增长并降低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的风险。其次,紧缩政策直接降低了全球能源需求并压低了整体通胀。

目前,各国央行正面临双重风险。一方面,过早实施宽松政策可能削弱央行的信誉收益并导致通胀反弹;另一方面,若不及时转向货币正常化,则可能危及经济增长并带来通胀快速跌破中期目标的风险。部分新兴经济体已经开始降息以应对通胀的大幅下降。

报告认为,美国通胀主要由需求驱动,因此美联储需要防范第一类风险;而欧元区通胀则因能源价格飙升而受到不成比例的影响,因此欧洲央行更应关注第二类风险。这预示着晚于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的欧洲央行可能先于美联储开始降息。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1月25日的货币政策会议后表示将“确保其政策利率在必要时保持在足够严格的水平”。外界普遍预测欧洲央行在4月之前不会讨论降息的可能性。而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机构虽然也不预计美联储在6月之前降息,但押注美联储将在5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放缓缩表速度以实现货币政策的小幅放松。这与IMF的预测存在显著差异。

IMF还强调,不断上升的财政风险是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应对新冠疫情和能源危机时,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纾困措施,导致公共债务水平飙升。例如,G20中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四年内公共债务与GDP之比已突破120%,G20新兴经济体的这一比例也超过了70%。随着利率的大幅上升,各国的借贷成本和再融资成本也在不成比例地增加。

然而,随着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部分高负债国家的总债务在疫情期间创下新高后已出现快速缩水的趋势。欧盟统计局1月22日的报告显示,欧元区公共债务与GDP之比从2022年三季度的92.2%下降至2023年三季度的89.9%,包括希腊和葡萄牙在内的“欧猪国家”的债务与GDP之比在过去一年内也分别下降了显著百分点。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