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住房条件沧桑巨变:从“两万户”到“第四代住宅”
AI导读:
本文回顾了上海住房条件的沧桑巨变,从解放前的恶劣环境到如今的现代化住宅,再到未来的“第四代住宅”,展现了中国住房条件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的不断追求。
2024年4月11日,我探访了上海杨浦区一处被拆除的老旧居民楼废墟,这里曾是“两万户”工程的一部分,承载着70多年的历史记忆。通过深入了解,我回顾了上海住房条件的沧桑巨变。
解放前,上海普通人的住房环境恶劣,棚户简屋遍布,居住条件极差。195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改善工人阶级的居住环境,启动了“1002户”和“两万户”工程,为数十万工人提供了新住所。这些房子曾是上海滩人人羡慕的好房子,但随着时间流逝,它们已成危房。
如今,这些老旧房屋在城市更新政策下被拆除重建,居民们将搬回新造的电梯房。这一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住房条件的飞速发展。
从1949年人均住宅面积仅3.9平方米,到如今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7.51平方米,上海的住房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2023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全国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这些数据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然而,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房条件仍有提升空间。据民生证券研究院测算,截至2022年末,中国平均每户城镇家庭拥有住宅0.86套,而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户均住宅套数分别为1.10、1.16和1.02。此外,我国城镇居民电梯普及率仅三成,仍有大量家庭没有热水器和厨房。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全国各地纷纷推出政策鼓励建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2023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高住房品质,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2024年,房地产市场掀起了一场“品质革命”,得房率超过100%的“第四代住宅”涌现,全国落地的项目已超百个。
此外,取消公摊(部分城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住房契税优惠等新举措,也为购房者带来了实惠,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购房幸福感。作为房地产领域的记者,我深感行业新变化带来的兴奋,我们的报道也将更加关注老百姓对居住本质和“家”的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