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陆家嘴论坛发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或进入转型关键期
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或将进入转型关键期,未来将更加注重利率调控作用,并优化货币统计、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等。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深入探讨了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路径,明确提出将加大对利率调控的重视力度。此举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或将进入关键转型期。
近期,受多重因素影响,金融总量数据阶段性下行,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这或预示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步入转型的重要阶段。转型过程需持续优化货币统计“仪表盘”、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并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以确保转型平稳有序。
政策框架转型进行时
今年,人民银行与国家统计局共同优化了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由原先的存贷款增速推算法转变为收入法,以更真实地反映金融业发展水平,并减少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冲时点”行为。
央行此前多次强调,金融数据放缓是自然现象,需警惕人为制造的“虚胖”。潘功胜指出,部分金融机构仍存在“规模情结”,通过非理性竞争实现规模快速扩张,对此,央行已加强规范,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行为。
尽管这些措施短期内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潘功胜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改变,而是旨在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均衡信贷增长节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现代化,全球主要央行都曾经历金融脱媒加速,数量目标可控性、可测性及与实体经济相关性下降的过程,并逐步转向价格型调控。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也面临类似转型。
逐步淡化数量目标
各国央行对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持续演进。今年,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已根据形势变化调整了货币政策框架。潘功胜透露,中国也在研究未来货币政策框架,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
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标志。由于转型非一蹴而就,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将并行一段时间。未来,央行将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此外,随着融资需求多元化发展,货币信贷增长受到影响。新动能如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的信贷需求和融资结构具有新特点,对信贷依赖度低,对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方式运用更多。因此,需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
清晰传递利率调控信号
近年来,央行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潘功胜指出,未来将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明确以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如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并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
同时,央行将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提高LPR报价质量,确保报价与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相符。此外,央行还将适当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向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潘功胜透露,央行将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完善,包括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并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潘功胜强调,将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作为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金融机构总体健康稳定,不存在推出量化宽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潘功胜指出,央行将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通过内嵌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并注重防范道德风险。未来,央行将完善相关制度框架,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并及时退出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创设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工具,有针对性地支持挖掘国内需求与动能增长。市场专家普遍认为,未来结构性工具还将与金融政策有效衔接,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亟需领域。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