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超级水电站”玛尔挡水电站全面竣工投产,位于青海省黄河干流上,装机容量23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73.04亿千瓦时,兼具AI智能与生态环保功能。

  新华社西宁12月31日电题:我国“超级水电站”家族再添新成员——玛尔挡水电站全面竣工投产

  新华社记者戴小河、解统强

  黄河,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如今已串起一座座水电站,成为我国清洁能源版图上的重要动脉。12月31日上午,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玛尔挡水电站2号机组顺利并网发电,标志着玛尔挡水电站全面竣工投产,这也是黄河流域海拔最高的水电工程。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峡谷,黄河之水在玛尔挡水电站转化为澎湃的绿色电力,为青海乃至全国的能源供应注入了新的活力。

  玛尔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与果洛州玛沁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平均海拔高达3300米。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32万千瓦,是黄河上游青海段首个千万千瓦级“水风光蓄”全清洁能源一体化基地的核心工程,对于推动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座矗立于“黄河之巅”的水电站,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玛尔挡水电站大坝坝高211米,水库正常蓄水位3275米,总库容达16.22亿立方米,相当于100多个西湖的储水量。水库调节库容7.06亿立方米,可实现对不同季节水量的有效调节,满足灌溉、发电、防洪等多重需求。

  俯瞰玛尔挡水电站,其内部构造更是精巧绝伦。机组厂房位于地下,距大坝顶部167.8米,由30多个洞室群构成,高达25层楼,总面积相当于32架C919国产大飞机的停放空间。电站设计有四大一小共五台水轮发电机组,这些发电机组如同“动力心脏”,驱动水轮机发电,年平均发电量达到73.04亿千瓦时,可满足182.5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同时年节约标准煤约2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16万吨。

  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玛尔挡水电站的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多项纪录。5000多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上,24小时不间断施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大坝设计工期31.5个月,实际仅用18个月就完成了填筑;同类机组安装工期通常60个月,而玛尔挡水电站仅用36个月就完成了五台机组的安装;从2024年4月首台机组并网到全部投产,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

  玛尔挡水电站不仅是一座超级水电站,更是一座“AI智能电站”。电站应用了自主可控的智能分散控制系统,在国内水电行业中首次采用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对设备及工艺系统故障的自动诊断和预警。这一系统由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实现了电力监控系统软硬件平台的全部国产化,让发电过程更加安全高效。

  此外,玛尔挡水电站还采用了国内首次应用的大型水轮机组长时调相与动态调控关键技术,这项技术如同水电站的“大脑”,既能在发电时全容量输出有功功率,又能在需要时快速转变为调相机,为电网提供稳定的无功功率支撑。

  作为地处黄河源头的青海的重要水电站,玛尔挡水电站还肩负着生态环保的重任。水库蓄水时可增加库区湿度和降水,稳定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三江源保护区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大坝底端装有两套升鱼装置,鱼儿可以“乘电梯”至分拣室,再由运鱼车专程送到上游保护区放流。大坝旁还建有鱼类增殖放流站,现已培育出拟鲇高原鳅、黄河裸裂尻鱼等5种珍稀鱼种,截至12月底已放流各类鱼种30多万尾。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