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房地产行业筑底回升,一线城市表现强劲
AI导读:
2024年房地产行业持续筑底,但得益于稳定政策的适时推进,市场显示出积极信号。一线城市销售韧性明显强于二线及三四线城市,市场进入新平衡周期,销售规模筑底在望。
财联社12月31日讯(记者王海春)2024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筑底,但得益于稳定政策的适时推进,市场显示出积极信号。季度走势显示,尽管销售市场面临压力,但累计跌幅连续数月收窄。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2024年楼市走向与稳楼市政策密切相关。今年政策主要聚焦需求端,通过“降门槛、降成本、提预期”来刺激购房。9月底以来,高层明确楼市“止跌回稳”目标,出台一系列增量举措。
12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稳住楼市”,为2025年楼市定调,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李宇嘉表示,这样的部署使市场回升更具可持续性,四季度市场已出现向好迹象。
城市间楼市表现分化,一线城市销售韧性明显强于二线及三四线城市。据中指院数据,1-11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最小,四季度一二线城市销售持续改善,同比增幅均超10%。
惠誉分析师王兴萍指出,一线城市优化政策持续落地,潜在购房需求增加,同比降幅最小。二线城市政策宽松效果有限,需求支撑力度各异。少数经济活力强的城市如杭州、宁波、成都呈阶段性复苏,而大多三四线城市仍处于调整。
克而瑞分析师认为,中国城镇化仍在上升阶段,大量住房改善需求未满足,全国商品房年增量需求保守估计在10亿平方米以上。目前行业交易量已低于实际需求,进入需求累积筑底周期。
交易量降幅收窄
2024年楼市交易量持续调整,但降幅收窄。克而瑞数据显示,一季度受优质项目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成交金额同比大幅下降,为年内最高降幅。
中指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表示,一季度市场调整后,监管部门及时出台“5.17新政”,带动5月、6月市场成交回升,单季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收窄。
二季度全国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三季度虽是行业淡季,但销售面积同比降幅较二季度再度收窄5.9个百分点。
曹晶晶指出,9.26政治局会议释放最强稳定市场信号,政策目标直指扭转行业基本面。在政策支持下,四季度以来,核心城市市场明显升温。
据住建部数据,10月、11月新房网签成交面积连续两个月同环比双增长。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新房成交面积同比止跌,11月同比增长3%,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商品房成交面积首次回正。
市场供求方面,中指院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4.3%,销售额同比下降19.2%;现房销售表现好于期房。1-11月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累计结构性上涨2.29%。
业内人士指出,二手房市场成交情况略好于新房。58安居客研究院分析师表示,尽管二手房市场价格仍处于低谷,但交易量呈上升趋势。中指院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3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同比增长2.3%。
三季度政策效果减弱,8-9月二手房成交走低,但整体成交量仍高于去年同期,三季度同比增长15%。10月以来,受9.26楼市利好政策刺激,二手房市场反映热烈,一线城市成交量创新高。
价格方面,中指院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百城二手房价格累计下跌6.77%,环比连跌31个月。9.26新政后,核心城市价格趋稳,11月深圳、成都等4城环比上涨,北上广环比跌幅收窄。
行业进入新平衡周期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房地产行业正进入新平衡周期,销售规模筑底在望。同策房产研究总监宋红卫指出,房价触底需满足四方面条件:政策宽松、收储力度大、成交量回升稳定、资产投资回报率达到一定水平。
标普信评分析师指出,当前市场已好转,11月一线城市房价回温,二线城市价格跌幅收窄。曹晶晶认为,2025年新房销售要实现持续性“止跌回稳”,需政策落实到位。
中指院预测,中性情形下,202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3%;乐观情形下,若城中村改造及收储存量房等加快落实,居民置业意愿提升,销售面积或可止跌。
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高能级城市将率先企稳,对全国楼市发挥托底作用。标普信评分析师称,在高线城市企稳信号下,一二线城市商品房销售跌势将在2025年得到扭转,进而托底全国楼市。
克而瑞分析师认为,若稳市场政策持续发力,成交规模持续趋稳,预计2025年下半年核心城市房价将全面止跌趋稳。王兴萍表示,高线城市和低线城市销售额增速将显著分化,高线城市重回增长轨道,而低线城市仍面临压力。
曹晶晶指出,对后市保持谨慎乐观之际,也应注意2025年房地产市场销售恢复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居民收入预期未根本性扭转、新开工面积持续下滑、二手房市场对新房市场形成分流效应等。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