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年底医保额度话题再升温,网络热议。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不会清零,门诊统筹有年度支付限额,需合理使用医保基金,避免浪费。

  年底临近,网络上关于“医保额度”的讨论再度升温,相关话题迅速攀升至热搜榜首。

  近期,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医保账户每年年底清零,需尽快用完,否则就亏了!”还有诸如“职工门诊统筹额度若不用完,12月底将清零”“要抓紧时间使用,否则白白浪费”等言论。这些说法引发了广泛疑虑,所谓的年底“清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门诊统筹额度与医保账户余额是否等同?

  医保个人账户余额可结转至下一年使用

  所谓的“医保账户年底清零”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并无关联。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不会被强制清零。

  根据我国现行的医保政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由个人及其亲属使用,若当年计入账户的资金未使用完,余额将继续留在账户中,下一年度仍可正常使用。

  然而,职工医保还包含一项待遇政策,即门诊统筹。门诊统筹设有门诊费用“年度支付限额”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每年我们可使用的“门诊统筹”最高报销额度。当年度门诊医疗报销超过一定金额时,就无法再通过门诊统筹报销费用。支付限额会根据最新数据进行年度调整,且当年支付限额无法跨年累计,因此被一些人误解为“额度清零”。

  那么,应如何理解“门诊统筹”报销额度?是否意味着即使未生病也要去医院用完这个额度?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保研究室主任王宗凡解释称,门诊统筹实际上是医保报销的一项政策,是对老百姓的承诺。在门诊看病时,若费用在额度范围内,医保将按照报销政策进行报销,超出额度则不予报销。这并非个人资金,而是共用的基金,因此不存在清零的情况。

  门诊统筹额度支付比例从50%起步

  此前,我国在职职工个人医保账户资金由两部分组成: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单位缴纳的一部分。

  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将单位缴纳的部分全部计入统筹基金。门诊统筹覆盖职工医保全体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从50%起步。

  王宗凡进一步解释,目前医保个人账户内仅包含个人缴纳的2%,单位缴费部分不再计入个人账户,而是用于门诊统筹。门诊统筹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报销类型,相当于将原来个人账户的一部分资金转化为共济资金,谁有需要谁来使用,真正实现了保险基金的互助共济和风险共担。

  如何区分“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

  很多人对“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和“个人自费”之间的区别感到困惑。为了让大家看病报销更加清晰明了,国家医保局近日对此进行了专门解读。

  医疗总费用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三部分组成。

  医保统筹支付是指属于医保目录范围内,按规定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即医保直接报销的部分,这部分费用无需个人承担。医保目录范围包括医疗服务项目、药品、耗材“三大目录”。

  职工医保医疗费用统筹支付包含基本支付和大额支付;城乡居民医保医疗费用统筹支付包含基本支付和大病支付。

  使用医保统筹支付需达到医保统筹地区起付线标准,具体标准根据医保类型和医院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个人自付是指在医保目录范围内,需要由患者自行负担的医疗费用。这部分费用可先使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支付,不足部分再用现金等方式支付。

  个人自费则是指医保范围外的药品、项目等,由参保人员全额支付。

  门诊就医未达统筹额度是否吃亏?

  有网友表示,既然有统筹额度,且单位也缴纳了统筹基金,那未使用到上限是否就吃亏了?

  王宗凡指出,医保基金是共用基金,并非个人账户。不生病时是在为他人做贡献,需要使用时,基金就能提供报销来分散风险。资金是公共的,需要时就去使用,不需要时就不要浪费。浪费可能会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可能导致基金本身不可持续,出现赤字风险,这将影响到所有人,包括自己将来的报销待遇。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