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9月29日,全国已出台超800条房产政策,其中109条涉及“预售资金监管”。今年“保交楼”背景下,各地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公开化、明确监管、灵活支取等方式,力保楼市稳健发展。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截至9月29日,全国已出台超800条房产政策,其中涉及“预售资金监管”的约有109条。今年“保交楼”背景下,预售监管资金问题频发,促使各地相关政策“井喷式”出台。

梳理这109条政策,发现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公开化,堵上预售资金监管各方信息不对称的漏洞,如监管银行需公开投标、监管账户在售楼处公示等;二是明确监管,贵阳等地引入“第三方审价机构”进入工程现场查勘进度、研判产值,常州则托管第三方负责资金收支,并约定预售资金归业主所有;三是对预售资金设立更灵活的支出方式,多地将预售资金分为“重点监管”和“一般监管”,并在此基础上加入灵活措施,如企业可凭银行“保函”兑换等额监管资金。

各地预售资金监管政策的核心精神是“公开”,通过招标选择监管银行,公开招投标结果,并要求房企在售楼处公示监管账户信息。今年以来,至少有十多个城市针对预售资金监管专门出台政策,最新政策在此前版本上进行升级,细节规定越来越详实。

部分城市在原来监管部门、监管银行、房企三方的基础上,引入了“第四者”——专业第三方审价机构,对项目进行必要的现场查勘、核查工程进度产值等,并根据第三方核查意见核拨资金。常州市则采用“第三方托管模式”,由托管机构开设监管账户,归集购房人的全部房价款,专款专用。

为灵活支取预售资金助力保交楼,避免企业“有钱难用”,各地政策要求将预售资金“全额”存入监管账户,并将其分为“重点监管资金”和“非重点监管资金”。部分城市还采取“保函”措施,给房企提供一个提前使用的途径。

中指研究院事业部总监陈文静表示,今年已出台预售资金监管政策的城市中,有超过1/3城市允许使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具的“保函”等额替换监管额度内资金,在保障项目建设完工的情况下,优化预售资金监管,提高开发企业现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