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加速,中国有望在2025年大规模应用
AI导读:
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突破,有望在2025年大规模应用。中国凭借硬件制造、供应链和场景端优势,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预计工业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场景,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正在迭代为2.0版本,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
11月21日,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有限公司CEO胡德波在宝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透露,人形机器人目前技术已接近高二、高三学生的水平,并预计最早将于明年参加高考,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实际应用场景中落地。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硬件制造、供应链、场景端具有显著优势,人形机器人有望在2025年大规模应用。
人形机器人,作为仿生人技术的代表,融合了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传感器、控制技术和算法等多个学科,是全球最前沿的创新方向之一。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2023年底的亮相,更是引发了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关注。
据最新预测,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并有望在2029年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32.7%的份额。开普勒公司自主研发的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具备高度仿生的类人型结构和运动控制,全身拥有40个关节自由度,未来主要应用场景将是工业领域。
胡德波表示,人形机器人并非简单替代现有工业机器人,而是将最大限度发挥其柔性、通用性的核心特点。目前,开普勒正与多家头部企业进行联合测试,以提高机器人作业的流畅度。同时,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H1已实现量产,是全球首个可实现原地空翻的全尺寸电驱动人形机器人,尽管已实现商业应用,但企业创始人王兴兴认为,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早期阶段,大规模应用于工业、服务业还需1-2年时间。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预计工业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场景,商业服务领域次之,家庭消费端虽最晚应用但潜力最大。在国内政策推动下,中国有望降低人形机器人成本,助力其商用量产。此外,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作为上海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基地,正在迭代为2.0版本,入驻企业涵盖智能智造、信息技术、半导体及新能源等领域。
在大会现场,由首钢基金成员企业首程资本领投,宝山国投集团、顾村镇跟投的机器人产业引导基金正式成立,基金规模约5亿元。同时,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也在大会现场成立,成员包括政府部门、高校及多家创新企业,未来将联合引入人形机器人核心研发技术、产品及研发团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期发展。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