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惠州石化产业规模领先,正加速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竞逐全国绿色低碳之都。

惠州的石化产业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为了进一步推动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在2024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碳中和分论坛上提出了加快布局中试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议。同时,他展示了在大亚湾石化区开展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

大湾区科学论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窗口,今年首次在惠州设立碳中和分论坛,聚焦低碳科技创新,为惠州绿色低碳产业带来了显著的放大效应,并吸引了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助力惠州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当前,推进低碳科技革命、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对于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论坛上,多位院士和专家学者认为,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创新已进入空前活跃期,谁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引领能源转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白春礼指出,大湾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是推动低碳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而惠州则是大湾区以低碳科技革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城市。

今年7月,广东发布的《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将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高地。

惠州绿色低碳发展的步伐不仅限于此,已在科技创新上迈出重要一步。通过科学论坛等平台,惠州正集聚科研人才,分享前沿科技成果和最新理论,推动当地绿色低碳科创的交叉融合,促进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落地。

在大亚湾石化区,企业间通过“隔墙供应”模式构建起绿色循环产业链,将废气、废水、废渣转化为宝贵资源。惠州大亚湾石化区企业纷纷亮出科创实力,为源头减量注入强劲动力,如中海油惠州石化采用新技术减少废白土填埋,真正做到“为城市减负”。

惠州在“无废城市”建设中涌现出的一系列“黑科技”成果,展示了其在推动低碳科技革命方面的创新做法。例如,惠州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谋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并推动石化企业应用该技术,加快完成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科研方面,中国海油、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壳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共同签署协议,在惠州正式启动我国首个海上千万吨级CCS/CCUS集群示范项目的联合研究工作。

河南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谦认为,惠州在绿色低碳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其科技创新起始于市场端的应用研究,现在又在对接科研院所补强基础研究,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

近年来,惠州积极对接并整合知名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起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此次论坛上,惠州发布了包括高端聚碳酸酯新材料技术、高能量密度新型稀土合金储氢技术及应用等在内的诸多先进科技创新成果。

惠州市副市长李俊玲介绍,惠州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创建东江实验室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推进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依托大亚湾石化区全球头部企业落地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惠州绿色低碳发展不仅在技术上朝着自主可控方向发展,更在逐步构建起低碳科技的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生态,以绿色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国已明确表示要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重点任务。目前,国内绿色低碳转型的区域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惠州在石化行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吸引了诸多大型国内外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张香平教授分析,惠州在石化和天然气资源储存方面虽有所不足,但拥有成熟的石化园区、先进的技术以及大亚湾的区位优势,尤其是在吸引外资上独具优势。

张香平认为,当前国内绿色低碳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创新的竞争,需要行业的交叉融合和产业的上下游结合。惠州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首先要思考如何让石化能源与新材料产业融合,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

为此,惠州已出台“1+4+N”实施方案,希望通过一系列任务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步伐。同时,惠州还提出推动石化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

然而,惠州在竞逐全国绿色低碳之都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科研科技创新和研发力量不足、技术支持存在差距等问题。特别是现有产业主要集中于中上游,对下游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仍缺乏较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平台。

李谦认为,惠州在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还需要以产业集聚来吸引人才集聚,尤其是高端科研人才的引进。张香平教授也建议惠州进一步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自主研发,加大力度布局自己的科研平台,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