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大模型行业在经历了“百模大战”后步入新阶段,技术演进曲线平缓,行业竞争格局收敛,但产业链上下游处境分化,模型厂商发展路径分野。政策密集出台催化行业前景,预计2025年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

最近,OpenAI结束了长达12天的新品发布会,尽管这家全球瞩目的大模型独角兽企图抢占全球科技媒体的头条,但除了个别高关注度新品如Sora外,并未掀起太大波澜。与ChatGPT-3.5引发的轰动相比,大模型过去一年的进步宛如这场冗长发布会,虽持续迭代,却难以再现巨大飞跃。

国内方面,中国大模型行业在经历了去年的“百模大战”后,今年步入“大浪淘沙”阶段,竞争格局趋于稳定,互联网大厂与初创公司“共舞”。随着技术演进曲线平缓,如何落地成为紧迫问题,不同行业参与者开始调整业务重点与方向,预示着2025年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

技术演进平缓,行业竞争收敛

一名人工智能行业资深人士表示,OpenAI的发布会从侧面说明基础模型能力或已达临界点,技术进步曲线平缓。尽管大模型领域普遍推崇Scaling Law,即规模越大、训练数据及计算资源越多,性能越好,但业内共识是大模型规模已达一定程度,高质量数据逐渐枯竭,进化速度放缓。

然而,国产大模型在技术层面持续进步。今年6月,阿里通义千问Qwen2-72B在全球权威测评中超越美国最强开源模型,问鼎榜首;12月,字节跳动火山引擎对豆包大模型家族全面升级,其中通用模型Pro已对齐OpenAI最新的GPT-4o模型。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表示,中国大模型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新一代大模型不仅在参数规模上提升,更在算法优化、性能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经过“百模大战”与大浪淘沙,行业竞争格局从分散走向收敛,竞争者缩减至20余家,主要由互联网企业、云计算巨头及AI创业公司主导。

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形成了“六小虎”格局,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和阶跃星辰迅速成长为AI独角兽,且估值增速远超“AI四小龙”。同时,传统互联网巨头如百度、腾讯、字节跳动也在加大投入,百度文心一言用户规模达4.3亿,腾讯推出基于混元大模型的AI助手APP,字节跳动凭借流量优势让AI大模型应用活跃用户数迅速增长。

王鹏指出,创业公司创新能力强、反应速度快、市场敏感度高,能更快捕捉市场机会和技术趋势,推出创新性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互联网大厂资金雄厚、技术积累丰富、用户基础广泛,能通过生态系统和资源整合能力为大模型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机会。

产业链上下游分化,模型厂商路径分野

据赛智时代研究报告,大模型产业链包括上游基础层、中游模型层和下游应用层。2024年,一级市场大模型产品引爆二级市场,诞生Kimi概念股、智谱AI概念股和豆包概念股,表明市场对AI长期发展潜力认可及对未来盈利模式乐观预期。

随着国产大模型加快发展,算力基础设施率先受益,算力概念指数和服务器概念指数涨幅显著。然而,中游模型厂商普遍面临盈利困境,算力开支巨大,商业化仍处于探索阶段,云厂商掀起价格战,让资金实力不足的厂商雪上加霜。

在激烈竞争中,AI大模型创业公司告别同质化竞争,发展路径开始分野。例如,智谱AI主要发力B端市场,月之暗面以C端市场见长,MiniMax发力多模态与海外市场,百川智能聚焦医疗模型和产品领域。

政策密集催化,行业前景可期

今年3月,“人工智能+”行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赋予技术变革、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地AI产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如深圳印发《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提出多项真金白银措施促进AI产业发展。

创投行业从业者表示,大模型厂商竞争已上升到城市产业布局、发展规划层面,多地设立AI产业投资基金,AI独角兽背后常有国资背景股东。政策环境友好,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大模型发展提供良好生态土壤。

展望2025年,相关领域投入有望持续增加,带动国产大模型技术创新深化和应用场景拓展。如果说2023年是“从无到有”,2024年是“由有到专”,那么2025年行业或将进入更激烈与残酷的“生死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表示,即使大模型落地,也只有少数企业能活下来,需集中资源。

虽然AI代表未来成为共识,但谁能引领未来仍悬而未决。以大模型“六小虎”为例,虽取得亮眼成绩,但仍面临巨额资金投入、技术商业化落地等挑战。高估值可能导致投资者谨慎,创业公司需证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以吸引后续投资。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