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发布医学AI工作方案,推动前沿领域创新。AI医疗技术已商业化应用,但普及面临谁来买单的问题。手术机器人价格昂贵,AI辅助诊断难盈利。需推动算力建设,合理定价,联合融合推动AI医疗发展。

12月24日,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旨在推动医学人工智能在前沿领域的创新探索,包括脑科学与脑机接口、计算生物学等,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提高医疗器械智能化水平,并促进医学影像设备、可穿戴设备及医用机器人等创新器械向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观察到,过去一年中,AI医疗大模型、手术机器人等技术已在多家医院实现商业化应用。然而,AI医疗技术在各大医疗机构的普及仍面临谁来买单的问题,引发各方关注。

5家医院引进手术机器人

12月17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5家医院集中采购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控制系统中标结果,上海微创R-One成功中标,单价1520万元,总价高达7600万元。微创公司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手术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将持续提升,从而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效率。

专家指出,尽管手术机器人技术先进,但价格昂贵,需作为干保项目引进。未来,普及手术机器人需提高产品性能并降低成本。

AI医疗影像在辅助诊断方面也展现出重要应用。上个月,国家医保局明确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收费政策,指出在已收取诊断检查费用后,不宜再向患者额外收取AI辅助诊断费用。这一政策被业内解读为AI医疗短期内难以盈利。医疗影像公司高管表示,尽管医保局承认了AI的临床价值,但由于AI不能单独收费,商业模式难以持续。

在临床上,AI技术通过大量历史病例的学习,能辅助医生快速识别肺部CT图像中的结节,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然而,影像科医生认为,AI技术虽能辅助诊断或提高效率,但仍无法替代医师诊断,且辅助诊断质量效用难以确定。

华东医院老年放射科主任李铭教授强调,AI应用需医务人员监督,否则存在跑偏风险。

AI医疗普及面临挑战

李铭还指出,AI大模型在医疗场景的应用与医院脱节,因大部分医疗机构缺乏足够的算力。为此,上海市最新文件提出依托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促进多方算力互联互通,强化智能算力集群建设。

另一位影像科医生表示,制定AI医学服务支持合理价格需各方参与。AI投入巨大,企业需考量投资回报率,而医院完全投入也不现实。

蚂蚁集团的百灵大模型推出了“AI就医助理”解决方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已使用该方案打造“数字陪诊师”。然而,蚂蚁集团称该模型仍处于落地探索阶段。

在人工智能与医疗管理的深度融合方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推进多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表示,现代医院发展应立足数智融合,紧盯人工智能在开发创新、运行实践、全院管理督查监管层面的开发与应用,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建特色辅助诊断工具和治疗平台,推进智慧医院应用落地,构建高效运行的未来医院。

樊嘉指出,人工智能发展需投入巨资,包括人力、财力、物力,需组织大团队进行攻关。各医院或AI研究所应独立探索并联合融合,共同推动AI医疗的发展。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