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等多家银行机构发布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竞价日定于12月末。今年四季度以来,银行机构已登记了458个不良贷款转让业务项目,不良资产转让成交业务量逐季度增加。

临近岁末,银行业正加速推进不良资产包的出清工作。近日,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郑州分行、兴业银行武汉分行等银行机构纷纷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银登中心)发布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并将竞价日定在12月末。这些项目的竞价起始价普遍低于项目本息总额的15%。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此次转让的不良贷款项目资产均为个人消费贷款损失类,未偿本息总额高达2.72亿元,但竞拍起始价仅为1263万元。平安银行最新一期不良贷款项目则涉及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未偿本息总额为4620万元,竞拍起始价为1250万元。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的不良贷款转让项目中,77%为可疑类贷款,20%为次级类贷款,未偿本息总额为9075万元,竞拍起始价则为1225万元。

此外,兴业银行在12月24日连续发布了两则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其中,宜昌泰顺矿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为1257万元,起始价仅为90万元;湖北景程建材技术有限公司不良贷款项目未偿本息总额为2167万元,起始价为420万元。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统计,自12月份以来,银登中心共登记了294个不良贷款转让业务项目,其中银行机构登记的项目高达257个。今年四季度以来,银行机构已登记的不良贷款转让业务项目数量更是达到了458个。与今年三季度相比,这一数字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三季度,各类金融机构在银登中心登记的不良贷款转让业务项目数为288个,其中银行机构登记252个,项目未偿还本息规模已创季度新高的826.2亿元。

自2021年银保监会推动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银行机构通过银登中心转让不良贷款项目,以此批量出清不良资产。银登中心不良资产转让成交业务量呈现出逐季度增加的趋势。今年前三季度,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的数量和规模(未偿本息)分别为453个、1276.3亿元,均实现了同比超过50%的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主要有四种:清收重组和减免、自主核销、不良资产对外转让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然而,速度慢、批量化处置能力不足是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提高不良资产转让力度,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优化银行信贷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截至目前,已有752家银行业机构开立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其中,97家机构为年内新开立账户的机构,包括招商银行、浙商银行两家股份行,以及苏州银行、温州银行、广州农商行等城商行、农商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97家新开立账户的机构中,超半数为农商行、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对于城商行、农商行而言,其不良贷款仍面临较大压力。因此,这些银行需要备足抵御风险的“弹药”,以应对不良资产化解问题。三季度商业银行主要指标显示,商业银行不良率与上一季度持平,为1.56%。然而,城商行不良率为1.82%,较年初上升4个基点;农商行不良率虽然较年初下降20个基点,但仍保持在3%以上。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此前曾指出,不良资产批量化转让有利于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因此,商业银行应综合运用多种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手段,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银登中心数据亦显示,在批量个人业务中,加权平均折扣率、平均本金回收率均与逾期时间呈现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