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装配式建筑发展和新兴技术应用,建筑业农民工从业人数下降,但灵活就业成为新趋势。北大国发院张丹丹教授表示,新兴技术创造新就业机会,灵活就业是未来常态,需解决社会保障等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他们的身影遍布各个行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民工数量已接近3亿人。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筑业曾是农民工的首选行业,但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BIM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业规模的收缩,农民工从业人数震荡下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约4581万人,较2014年底缩减超1500万人,占比也从超22%降至15.4%。然而,在农民工就业比例最高的六大行业中,建筑行业的月均收入在过去十年里基本上位列榜首。农民工离开这一高收入行业后,去向何方?收入如何保障?

北大博雅青年学者、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张丹丹教授表示,新兴技术的应用在替代劳动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灵活就业越发普遍,外卖、快递、网约车、主播等职业正在吸纳越来越多就业。她指出,通过政策介入提高收入难度较大,提升最低工资可能是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提高工资的一个手段,但需注意其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张丹丹进一步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家精神值得期待,希望看到更多企业家能在逆境中找到增长点,提升整体经济活力。她以2023年中美贸易战为例,指出制造业订单大幅下降,但跨境电商平台的崛起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农民工的反应速度快,信息全面,知道哪里会有机会,因此也并不会只专注于某一个行业领域。

张丹丹强调,随着机器设备的引入,部分岗位被自动化替代,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到2亿人左右。她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常态。平台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灵活的就业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需求和供给可以实现迅速匹配,成本最低。

然而,零工经济具有松散性,工作稳定性差,无法实现劳动者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这种灵活就业模式也给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张丹丹建议,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有效利用财政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农民工提供保障性住房等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