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快充技术迎来升级,上汽通用与宁德时代推出6C超快充电池,辉能科技展示硅负极电池系统。然而,硅基负极材料量产仍面临挑战,行业正努力解决体积膨胀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现象日益凸显。然而,快充技术的持续进步正为新能源车主带来福音。目前市场上,许多快充技术已能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100公里,但这一标准即将被刷新。

9月25日,上汽通用汽车携手宁德时代宣布,共同推出6C(倍率)超快充磷酸铁锂电池,该技术可使车辆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至200公里以上,并计划于明年起在准900V高压电池架构中投入使用。此外,辉能科技在巴黎车展期间首次展出了“100%复合硅阳极”(即硅负极)电池系统,其充电5分钟续航可达约300公里,进一步缩短了充电时间。

随着快充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电车补能或将与油车一样便捷。从上汽通用的6C电池到辉能科技的硅负极电池,快充技术的进步不仅显著缩短了充电时间,还提升了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这些技术的实现,得益于对电池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创新。

上汽通用采用“第二代石墨快离子环技术”,通过多梯度分层极片搭建起电流传导的“高速公路”,而辉能科技则使用高容量的硅氧体系复合材料作为负极,实现了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高的能量密度。然而,尽管硅基负极材料的快充性能优异,但其量产进度仍面临挑战。硅基负极材料在充电时会经历显著的体积膨胀,可能导致电池材料的结构破坏和影响循环稳定性。此外,膨胀和收缩还会降低活性材料的电导率,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和充放电效率。

为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正通过纳米结构设计和引入碳基材料等方法来减轻硅的体积膨胀。目前,国内企业如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等已在硅基负极材料技术方面取得量产突破,出货量快速增长并逐渐商业化。其中,贝特瑞已领先布局宁波4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产能基地,预计2024年年底投试产;璞泰来也启动了年产1.2万吨硅基负极材料(单体)的项目建设,计划2025年开始逐步分期投产。

随着国内外超40家厂商布局硅材料电池系统,行业已进入商业化量产阶段。快充技术的持续进步和硅基负极材料的量产突破,将共同推动新能源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