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普陀区甘泉三村等老旧小区原拆原建项目因产权户签约率未达到100%而宣告停止,居民对“原拆原建”政策理解不足、对新房面积和户型不满意等成为主要原因。部分老旧小区居民“众口难调”,导致旧改项目难以推进。

上海普陀区甘泉三村的老居民王先生曾向第一财经表示,家中的卫生间墙面瓷砖早已破损不堪,对原拆原建充满期待。然而,尽管该项目不需要居民承担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全额出资,且居民还能获得搬家补贴、租房过渡补贴,但因产权户签约率未达到100%,甘泉三村900多户居民期盼的整体拆除重建项目在11月14日宣告停止。

据了解,甘泉三村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居住条件差且存在安全风险。今年9月,该小区启动了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计划对22个自然幢、共937户实施整体拆除重建,所有改造资金由上海市以及普陀区两级财政承担。然而,经过两个月的签约周期,项目整体签约率仅为83.56%,产权户签约率更是低至71.98%。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甘泉三村的居住环境确实恶劣,墙面斑驳、窗户老旧,层高极低,不少楼栋还加建了铁棚。尽管小区中张贴的效果图显示,未来这里将建成有绿化配套的电梯新小区,但仍有部分居民因对“原拆原建”政策理解不足,或对新房面积、户型等不满意而拒绝签约。

其中,张先生表示,很多居民更希望获得动迁、货币化安置,而不是原地旧改。李女士则认为,原拆原建后的新房面积增加不多,且存在诸多限制,导致很多居民不愿意签约。此外,还有居民担心未来拿到的房子质量不好,煤卫太小导致生活不便等。

近年来,上海“原拆原建”模式作为城市旧住房改造的重要方式之一,获得了广泛赞誉。然而,部分老旧小区居民“众口难调”,导致即便不需要居民自己出一分钱,仍有人拒绝原拆原建方案。甘泉三村旧住房改造项目的中止并非个案,近期虹口区53街坊一期以及长宁区天山五村都宣告旧住房更新项目中止实施。

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老房、危房旧改原拆原建的一般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财政出资为主,而近年来,部分省份也出现了以居民自治为主的“自主更新”模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政府主导的统一拆建模式协调成本较低,但居民自治的“自主更新”模式协调成本较高。他建议,未来一二线城市推进原拆原建时,可以在新建项目的产权登记等方面落实更有效率的操作,同时降低征询比例,完善规划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