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以小米汽车和恒大汽车为例,探讨了最后一批造车新势力的造车之路。小米造车进展超预期,计划2024年上半年量产;而恒大汽车则深陷债务危机,量产之路步履维艰。两者都面临着从零起步成为行业前五的挑战。

以小米汽车和恒大汽车为代表的“最后一批造车新势力”近期动态如何?它们的造车之路又走得怎样了?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透露,小米造车进展超出预期,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雷军表示,他将二分之一的时间投入到汽车业务上,目前汽车研发团队已壮大至超过2300人。他曾誓言:“我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然而,同为“最后一批造车新势力”的恒大汽车,尽管已经成功量产了恒驰5,但如今却深陷债务危机,多个地区的子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最后一批造车新势力”能否搅动局势,它们的底气何在?

小米汽车进展神速,2024年上半年量产在即

据雷军透露,小米造车进展顺利,已顺利完成冬季测试,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在小米投资者日活动中,雷军还分享了他的时间分配:二分之一的时间用于造车,四分之一的时间投入在手机、IoT和高端化战略上,剩余四分之一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

小米于2021年3月正式官宣造车计划,雷军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宣布,小米将进军电动汽车行业,计划十年内投入100亿美元。为了彰显造车的决心,雷军表示:“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面对手机市场的寒冬,小米选择跨界造车以寻求新的增长点。据Canalys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下滑12%,而小米的销量也同比下滑20%。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却持续火爆,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销售量同比增长63.6%。

面对手机市场下行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热,小米跨界造车无疑是一个大胆的选择。但手机企业跨界造车是否明智?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手机行业的风已经停了,电动车则是一个巨大的新风口。然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却指出,手机和新能源车看似相似,实则是完全不同的两大产业。

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将同比增长35%。面对这一趋势,雷军表示:“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间都不晚。”

恒大汽车深陷债务危机,量产之路步履维艰

与小米汽车积极备战量产不同,恒大汽车却陷入了债务危机。据天眼查显示,恒大新能源汽车(贵州)有限公司因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同时被限制消费。此外,恒大汽车各地子公司近期频繁卷入债务纠纷,主要涉及票据相关争议。

截至2022年底,恒驰5的交付量仅为324辆,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动辄以“万”为单位的交付量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更糟糕的是,恒大汽车还传出“停工欠薪”的消息。尽管恒驰汽车在天津举办了车主活动,试图打破“停工”传闻,但恒大汽车的未来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

如何从零起步成为行业前五?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又在哪里?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恒大汽车,也摆在了小米汽车面前。同时,造车新势力们如何从量产走向盈利,也是一大考验。2022年,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均未能实现盈利。

作为“最后一批造车新势力”,小米和恒大汽车能否成功跨越从量产到盈利的距离?这些问题或许只能交给时间来回答。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