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央行或迎11年来首次加息,欧元区面临多重困境
AI导读:
欧央行或迎11年来首次加息,市场担忧欧元区通胀高企、欧元弱势、能源危机等多重困境,以及欧债危机会否重演。欧央行将在议息会议上回应货币政策正常化路径和反碎片化金融工具创设等关键问题。
美联储在连续三次实施渐进式加息后,欧洲央行或将迎来11年来的首次加息。19日,市场传出消息称,欧洲央行正考虑在本周加息50个基点,这一幅度高于市场此前普遍预期的25个基点。受该消息的提振,近期走势疲软的欧元汇率在盘中突然大幅跳涨,对美元的日内涨幅超过1%。
通胀压力高企、欧元汇率走弱、能源危机持续,以及“碎片化”风险等多重困境正困扰着欧元区。特别是欧洲央行已经停止量化宽松政策、结束资产负债表扩张,并即将启动加息,这使得市场对于欧债危机是否会重演的担忧日益加剧。
在即将举行的议息会议上,欧洲央行的回应备受市场关注。市场期待欧洲央行能够明确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路径,并创设“反碎片化”金融工具,以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欧元走弱,“碎片化”风险凸显
上周,在能源危机加剧、美国通胀上升、意大利总理辞职风波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连续跌破“平价”这一重要心理价位,这是20年来首次出现美元比欧元“贵”的情况。
自2002年2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以来,欧元曾一度升值,并在2008年兑美元汇率达到1:1.6的历史高点。尽管此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但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始终维持在平价之上。然而,如今欧元对美元汇率的跌破平价,几乎回到了20年前的原点。这一大起大落背后,除了外部因素如乌克兰危机下的能源冲突等,还有欧元区内部经济失衡等基本面因素的不可忽视。
市场对欧元区内部经济失衡的担忧日益加剧。6月,在欧洲央行释放即将启动紧缩政策的信号后,意大利和德国10年期国债利差逐步扩大,一度接近上轮欧债危机时期的水平。7月14日,意大利总理德拉吉的辞职风波更是加剧了市场的担忧,导致这一利差在小幅收窄后再次扩大。
德国和意大利国债利差的大小常被用作衡量欧洲债券市场面临风险大小的指标。中金公司研究院外汇专家李刘阳表示,所谓欧元区“碎片化”风险,是指欧元区内部南欧成员国国债与德国国债利差扩大,进而可能导致南欧国家面临融资困难的现象。
利差的扩大意味着负债成本的上升,高负债的欧元区成员国(如意大利、希腊等)的债务融资将变得更加困难,这极有可能再次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在2010年欧债危机期间,意大利的信用利差(CDS)就随着意德利差的走势一度飙升至500基点之上。
“反碎片化”工具亟待推出
欧元汇率的走弱和欧元区国别利差的扩大,都表明欧洲经济存在隐忧。而即将到来的货币紧缩政策,可能会使欧元区经济面临更大的压力。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在欧洲央行即将启动加息的背景下,利率的上升将使得政府的偿债压力大幅攀升,其中意大利等国的偿债压力可能会更加突出。然而,面对高涨的通胀压力,欧洲央行不得不加快政策正常化的步伐。目前欧元区CPI已连续18个月上升,至6月已突破8.6%,创下历史新高。
市场预计欧洲央行在2022年可能会累计加息约100个基点。赵伟指出,简单测算显示欧元区利息支出/GDP或将提升0.8个百分点,相当于2014年的水平。对于意大利、西班牙等偿债压力更大的经济体而言,欧洲央行的加息可能会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时隔十余年后,欧债危机会否重演?目前来看,欧洲央行已经迅速关注到这一问题。上个月,在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的前夜,欧洲央行理事会召开特别会议,承诺在加息的同时将采用“反碎片化”货币工具。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oe Perry表示,该工具旨在允许欧洲央行购买收益率较高的国家债券,以防止欧洲非核心国家与核心国家的债券市场割裂。
这一新工具预计将在本月的欧洲央行议息会议上亮相。但市场对此表示担忧,担心这一工具能否顺利推出以及推出后能够实际解决多少问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指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始终是欧元区的一个软肋。
赵伟表示,欧债危机的核心问题在于德国等“核心国”利用欧元的汇率优势进行贸易扩张,而“边缘国”则利用欧元区低资金成本进行债务扩张,但财政一体化的进程却停滞不前。在低通胀、低利率时期,欧洲央行可以通过大量增持“边缘国”债券来兜底。然而,在当前“类滞胀”的格局下,欧洲央行已宣布停止资产购买计划并结束扩表。赵伟认为,在货币政策总量受限的背景下,结构上的“购债再平衡”更多是权宜之计,难以根治欧债之“隐疾”。
赵伟指出,欧元区“边缘国”的债务在2023年后到期规模大,且内部成员国持有占比较高,未来债务的不稳定性或将进一步凸显。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