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管巨头加速抢滩中国市场,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AI导读:
全球资管巨头正加速搜寻中国市场人才,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外资机构视2021年为进军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抢人大战持续升温。兼具海外背景和境内公募、私募、监管机构经历的人才最抢手。
中国证券报记者观察到,近期全球资产管理巨头正加速搜寻中国市场的人才,并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机构专家指出,许多外资机构视2021年为进军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预计外资“抢人大战”将持续一段时间。那些既拥有海外背景又具备境内公募、私募及监管机构工作经验的人才最受追捧。
巨头加速“人才争夺战”
2021年1月5日,上海必胜人力资源公司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外资基金正在寻找中国总经理,具备外商独资私募基金或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经验者将被优先考虑。
种种迹象表明,外资机构正在积极争夺人才以拓展其在中国的业务。一位猎头透露,某知名外资机构曾以百万美元的年薪成功吸引了一位内资机构高管。这类人才的稀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据求职网站Glassdoor信息,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上海公司近期正在大量招聘,提供的薪酬极具吸引力。例如,副总裁级别的平均年薪高达13.3万美元,相当于86万元人民币。
随着外资在中国业务的扩张,其人才需求近期呈现爆发式增长。顶级量化机构Two Sigma、全球领先的资管机构贝莱德、富达国际等都在积极挖人,涵盖合规、交易、渠道等多个职位。
一位大型外资机构的中国业务负责人最近跳槽至另一家机构,他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最近人才需求太旺盛,我决定跳槽后,很快就找到了新工作,找工作太容易了。”他解释说,对于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机构而言,2021年再不来就太晚了,它们对熟悉中国市场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
上海必胜人力资源公司总监陈志源认为,最适合的买方候选人往往来自内资公募基金、监管机构或内资私募基金管理层。对于高管职位,海外资产管理机构会在确定人选前进行广泛面试,一方面寻找最合适的候选人,另一方面也是了解中国市场的过程。他提到,有的基金公司甚至花了9个月才找到中国区负责人。
陈志源指出,海外资管机构之所以青睐具有监管背景的候选人,是为了更快推进中国业务申请以及获得与中国相关监管部门高层沟通的机会。例如,贝莱德中国区董事长汤晓东和先锋领航的中国区负责人罗登攀都曾在中国证监会工作。
基金经理需掌握直播技能
陈志源介绍,对于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等职位,外资资管机构往往要求候选人在2019年、2020年拥有出色的业绩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机构也希望他们具备直播能力,更加“接地气”。
他进一步补充说,销售主管需要具备与本地银行、券商、主权投资机构合作的经验,并能同时销售在岸和离岸产品。在面试过程中,有些产品主管甚至被问及“是否认识监管层的人,能否帮助我们在接下来发行几只产品”。此外,外资机构青睐的人选必须具备中国市场的直接经验,因为“没有时间培训他们了。最多两年,中国市场这边就必须要出业绩了”。
为了吸引人才,外资机构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薪酬。陈志源介绍,例如,一位在业内表现领先的销售或基金经理从内资机构跳槽到外资机构,基本工资可以增长50%以上。此外,部分机构还在第二年和第三年提供了奖金保障。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奖金保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近两年的业绩。如果是中后台人员从内资机构调到外资机构,工资也有望增长20%-40%。
人才难求,挑战依旧
尽管条件如此优厚,但合适的人才仍然难以找到。
上海一家外商独资企业(WFOE)的总经理表示,整体来看,外资机构提供的薪资水平在市场上颇具吸引力。然而,招聘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上既懂外资又懂内资的人才有限。他解释说,合适的候选人需要既能与海外团队沟通、理解公司的全球投资流程体系和文化,又熟悉本土市场和业态环境。他(她)需要与海外团队充分沟通并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此外,海外的模型和流程在本土落地需要基于中国市场做出调整,而具体如何调整则需要本土的投研团队与海外团队协作。市场上能够承担这种角色的人才相对较少,这是外资机构在招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