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退市现象加剧,港交所除牌速度加快
AI导读:
港股市场退市现象显著加剧,港交所除牌速度加快,2022年退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17家内地房地产上市公司因未能刊发财报面临除牌风险,停牌公司需针对性解决停牌因素避免退市。
自2018年8月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以来,港股市场退市现象显著加剧。数据显示,退市公司数量从2018年的4家激增至2022年的47家,创历史新高,占过去11年总和的44%。2023年开年,港交所更是连续多日取消多家公司上市地位,仅2月6日及15日,就有9家公司退市。
港交所的除牌机制严格,主板公司若连续停牌超18个月,GEM公司若连续停牌超12个月,港交所即有权取消其上市地位。去年3月开始停牌的17家内地房地产上市公司,因未能刊发2020/2021年度财报,今年9月将面临除牌风险,合计总市值高达1089.66亿港元。
德勤中国财务咨询副主管合伙人何国梁表示,完成财务报表审计是寻求复牌的重要条件,但内房股因债务问题,审计意见往往难以达到“无保留意见”。目前,停牌内房股的工作焦点在于处理债务,随着中央扶持政策的出台,希望能让内房股受惠,及时复牌。
仔细分析这47家除牌上市公司,可以发现它们普遍市值较小,且大部分属于消费行业,无实质性经营业务,存在“养壳”之嫌。港交所对长时间停牌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养壳”对港股声誉的损害,监管信号日趋严格。
对于停牌公司如何避免退市,香港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匡堯建议,上市公司应针对性解决停牌的底层因素,如尽快刊发未经审计的业绩公告,与审计师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等。若因违规交易导致停牌,则需解决所有重大问题,包括审计问题及其他不当行为指控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停牌上市公司并无动力复牌,这类公司市值偏小,交易量差,复牌成本高昂,且港交所严厉打击“炒壳”,因此选择坐等退市。然而,退市并非最终结果,管理层可能面临监管机构调查和小股东的申诉,因此上市公司不应轻视停牌及除牌问题。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