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复旦大学开始试行本科毕业论文使用AI工具的规定,明确允许和禁止的使用范围,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规范AI技术的使用,防范学术风险,推动健康应用。

  近日,复旦大学在本科教育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始试行允许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新规定。此前,该校已宣布从今年9月起,将至少推出100门“AI大课”,旨在提升学生的AI素养和能力。

  面对AI工具的广泛应用,如何规范其使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原创精神,成为复旦大学教务处关注的焦点。为此,学校出台了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

  文件中明确指出,AI工具应被视为助力和赋能的工具,而非取代人的存在。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凡涉及原创性、创新性以及本科学段重点考察的能力时,学生不得使用AI工具。这一规定的逻辑起点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确保AI工具的使用不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

  同时,文件还规定了AI工具的具体使用原则,即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AI工具生成的内容不影响对学生创新等能力的考察。对于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等体现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学生同样禁止使用AI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察的重点之一,明确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相关负责人表示,语言是人类进化中的核心能力,其背后的逻辑和行文组织能力在国内外通识教育中都非常重要。

  尽管相似度检测工具存在,但鉴别学生使用AI工具的程度确实存在困难。因此,该规定更多地体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旨在塑造拔尖创新能力,不降低基本追求。

  谈及规定出台的初衷,相关负责人强调,这不是警示而是规范,旨在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AI技术,既防范学术风险,又推动AI工具在教育实践中的健康应用。例如,允许使用AI工具进行文献检索,但须确保所引用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官网,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