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化债政策深度解析:多重效应助力经济稳中求进
AI导读:
本文解析了财政部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限额管理等内容,探讨其对经济产生的财政扩张、银行信贷及空间配置等多重效应,助力经济稳中向好。
在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我国政府将经济稳中向好视为首要任务。2024年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了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旨在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具体措施包括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及加大对重点群体的保障力度等。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并自2024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门用于化债,总计可达10万亿元规模。本文基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限额政策的深入研究,解析本轮财政部化债政策的潜在影响。
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债务工具融资,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迅速累积。中央政府随后意识到这一隐忧,并展开了一系列债务管理改革。2014年8月,新《预算法》出台,规定地方政府债券成为唯一融资渠道,同时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偿还责任和债券置换计划。随后,财政部出台《关于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债务限额管理体系。此外,还有多项政策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这些政策显著影响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一方面,债务分配体系限制了地方政府显性债务的增长;另一方面,债务置换政策使地方债务存量保持不变,但构成发生变化,大量银行贷款被置换成政府债券。
自2015年以来的显性债务管理体系有效控制了地方政府显性债务的扩张。本轮化债措施与2015-2018年的债务置换类似,旨在将隐性债务纳入显性债务管理体系,有效监管风险。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缓解地方债务压力,还将通过信贷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二、政府债务管理政策的多方面影响
2024年财政部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大幅增加,旨在通过增加债务额度和发行特别国债,为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保障经济持续增长。这些政策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多方面影响。
(一)财政扩张效应
债务置换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利息支出,同时增加债务额度保障了公共部门开支。这缓解了地方政府收支矛盾,增强了债务可持续性,使地方政府能够实施更大程度的减税降费和刺激消费政策,稳定需求端,抵御外部环境冲击。此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和资金投向的拓宽,提高了债务投向的精准性。
(二)银行信贷效应
地方政府债券被视为相对安全的资产,债务置换优化了银行资产结构,降低了风险水平。这促使银行提高风险项目贷款,释放更多信贷资源,增强了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能力,特别是缓解了中小微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信贷约束。
(三)空间配置效应
科学合理的债务限额分配能够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降低外部性。通过正向激励原则,提升财政实力强、举债空间大、债务风险低、管理绩效好的地区债务额度,同时适度提升高风险地区限额,避免新的债务积累。本轮化债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并进行限额分配和管理,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许志伟为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周方兴为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俞锦祥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专栏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问题,由上海市高校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供稿,澎湃新闻陆续刊发。)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