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挑战与机遇并存
AI导读:
人形机器人产业虽已具备量产能力,但产品的性能和配置未必适用于现实场景。应警惕“量产陷阱”,规模量产不等同于商业化成功。技术能力是当前主要瓶颈,需先专注于特定场景开发,逐步向泛用型过渡。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在部分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
【大河财立方记者王宇郑棋文】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快速发展,但行业内虽已具备量产能力,产品的性能和配置却未必适用于现实场景。4月10日,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在2025(第二届)高工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现场指出,应警惕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陷阱”,规模量产并不等同于商业化成功,从产品到工程化部署还需跨越重重挑战。
卢瀚宸强调,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在中短期内并不明确,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工业应用还是商业服务,人形机器人必须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当前,许多有意进入工业领域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对应用场景的理解尚不充分,这主要是技术能力尚待提升。若技术足够强大,便无需特定场景限制。
他进一步表示,技术能力是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主要瓶颈,而非生产成本。国内厂商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和本体制造方面拥有完整产业链,竞争激烈,量产成本其实并不高。但在硬件和软件技术路线未成熟前,这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效的。
卢瀚宸建议,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应采取务实策略,先专注于特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开发,实现极致表现后再进行整合,逐步向泛用型机器人过渡。
展望未来,卢瀚宸预测,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有望在汽车制造等领域的搬运、上下料等环节实现商业化落地,尽管初期效率和技术可能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但应用场景的拓展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进步。预计2026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在ToB端开始增长,2030年则有望在ToC端起量。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