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围绕“物理世界AI化”的争夺战在科技产业悄然爆发。截至3月26日,我国具身智能领域年内共发生投融资事件42起,投资金额共计42.21亿元。融资事件频频,初创公司它石智航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创行业新高,显示出资本对该领域的高度关注和投入。

  新华财经上海3月27日电(记者郭慕清)2025年,围绕“物理世界AI化”的争夺战在科技产业悄然爆发。截至3月26日,我国具身智能领域年内共发生投融资事件42起,投资金额共计42.21亿元。融资事件频频,单笔融资额也屡破纪录——近日初创公司它石智航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创下行业新高,众多机构积极“下注”。其中,蓝驰创投、启明创投共同领投,线性资本、恒旭资本、洪泰基金、联想创投、襄禾资本、高瓴创投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

  此外,傅利叶智能、逐际动力等公司都完成系列融资,阿里巴巴、腾讯、高瓴创投等纷纷入局,显示出资本对该领域的高度关注和投入。在这场争夺“下一代生产力工具”的竞赛中,资本、技术与场景的碰撞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政策层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投资热潮。

  资本“抢滩”:融资“爆发”,产业巨头跑步进场

  作为一家成立于2月5日的新兴公司,它石智航的技术和产品才刚刚立项,就在投资市场引发了追逐风暴,它缘何能得到这么多机构“青睐”?关键在于人才,其核心团队由多位行业顶尖专家组成。其中,公司创始人兼CEO陈亦伦曾担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科学家、华为自动驾驶CTO以及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公司首席科学家丁文超曾主导华为智驾端到端决策网络的研发。公司首席架构师陈同庆曾担任华为ADS智能导航部部长。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谈到为何选择它石智航时,也提到对其团队的印象深刻。去年5月,他的同事们结识了丁文超。丁文超对具身智能领域新兴技术趋势的透彻认知,以及洋溢的创业热忱,给他们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年年底,他们与它石智航的整个创始团队开展了多次深度交流,认识到这一团队在大规模工程落地实践方面经验丰富,在前沿技术探索钻研上实力强劲。尤其是创始人在阐释技术路线的发展演变时,对不同技术路径优缺点的精准剖析与判断,令人钦佩不已。

  各种因素助推下,今年3月成为具身智能投资“爆发月”:除了它石智航外,作为风口上的“吸金兽”的智元机器人,同样引人注目。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在2023年2月至2024年9月期间,智元机器人完成了7轮融资,包括A轮序列的6轮融资。近日,智元机器人完成了B轮融资,由腾讯领投。腾讯在具身智能领域首次出手,其实早有苗头。早在2018年,腾讯就成立Robotics X实验室,致力于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场景“突围”:从实验室到产线,谁先领先一步?

  在资本催熟、政策红利和技术攻坚的三重“加持”下,企业正加速寻找应用场景。具身智能技术在工业质检、医疗康复和特定场景等领域,正在加速奔跑、抢占先机。3月1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信息显示,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同济大学签订《通用人形机器人训练平台设备采购合同》,采购合同金额为825.66万元。中金公司研报预测,随着成本的降低,未来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较快增长。2030年出货量有望达到35万台,2024至2030年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317%;市场规模也将迅速扩张,2030年预计达58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59% 。

  对于当下市场热度,周志峰也坦言,具身智能行业还处在发展初期,期望各家公司能基于自己的模型、数据和硬件特点,开拓不同的应用场景,而非扎堆“内卷”单一场景。

  潜力巨大,成本控制和数据安全等挑战仍在

  当下,全国各地的制造企业中,具身智能技术也都逐渐崭露头角。中金公司研究部科技硬件及半导体分析师陈昊指出,具身智能对算法、算力、数据的要求更高。成本也是很重要的挑战。上海一家具身智能初创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整个行业处于发展早期,供应链尚未成熟,并未形成规模效应,有些产品价格在几十万元的价位,限制了其进入应用场景的落地以及商业化进程。此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存储和使用,防止数据泄露和被恶意利用,也至关重要。

  周志峰认为,对于投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投资机构对短期成果的急切期待与技术实现落地所需的较长周期之间存在冲突。很多时候,投资机构会过度关注技术短期内的变革,却低估了其长远发展潜力。具身智能行业需要点耐心,需要有长期投资意愿的资金注入。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