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彬在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透露,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启用,预计7月发布智能基础操作模型。公司计划从简单工业制造场景入手,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大规模应用,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望领先商业化落地。

  “自从训练场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已打通数据采集、清理、标注、训练、推理等全流程,每日数据量达2万至3万条,预计未来将增至5万条。”

3月25日,在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开幕式现场,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于今年1月21日在浦东张江模力社区正式启用,首期可容纳超百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目前运行状况良好,期待未来能构建国家级体系。

许彬指出,2023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公司计划在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1—2款智能基础操作模型,供下游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并落地至具体应用场景。同时,公司也将携手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收集数据,以强化智能模型的训练。

他认为,当前大部分模型难以在实际场景中应用,而公司发布的“格物”具身智能仿真平台可作为行业发展的技术基石,助力应用方进行二次开发。

“智能操作模型的技术方案和架构尚不明朗,我们正不断探索,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许彬坦言。

许彬强调,场景应用落地是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未来,公司计划从简单的工业制造场景,如服务、迎宾、安保等入手,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这些场景的大规模应用,并逐步拓展至服务和养老等领域,整体发展路径将由简入繁,由一般向通用迈进。

据许彬透露,人形机器人已在部分汽车厂商中适配装配产线,特斯拉率先开展了相关工作。汽车厂商对此有硬性需求,也有转型发展的意愿。不仅在上海,全国多地都在进行相关适配。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许彬表示,国内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在应用落地和数据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有望在商业化领域率先落地。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