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东风合并猜想:武汉汽车产业能否借“东风”重生?
AI导读:
长安和东风两大汽车央企合并猜想引发热议,若合并成功将诞生我国第一大汽车集团。此举对武汉汽车产业带来历史性的机遇,能否借“东风”实现产业重生,同时面临智能驾驶领域竞争的新挑战。
一时间,汽车行业大消息集中爆发。2月9日晚,长安和东风两大汽车央企齐发公告,将有关二者合并的讨论再次推向台前。
若按照双方现有汽车产量测算,合并后将诞生我国第一大、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但同时,变数尚存——两份公告均提到,有关安排尚需履行程序,还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站在城市格局下,这两大央企背后站着的,分别是重庆和武汉。
在长安和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助推下,重庆一路狂飙,去年汽车产量上升至全国第二;武汉的汽车产业则仍处于换挡期,去年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0万辆,而即便是武汉去年50万辆的目标,也不及西安、合肥等后起之秀。
牵一发而动全身,两大汽车集团融合,不仅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刻,也牵扯着内部品牌、业务分配与数万人的就业,甚至是这两座城市汽车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目前的武汉来说,能否抓住央企国企改革新机遇,借助这股“东风”乘势而上?
武汉“救急”
观察武汉的汽车产业,城市和头部企业构成了并行的两条主线。
城市层面,武汉汽车产量已出现连续多年下降。在2017年达到189.8万辆的峰值后,武汉汽车产量曾出现连续多年的下降,到2023年仅为121.4万辆。而在新能源汽车风口下,武汉的“掉队”更为明显,2022年产量为19.3万辆,2023年,按47%增速测算,产量仅不到29万辆,甚至不及郑州31.6万辆。
而企业层面,作为当地头部企业,东风也面临发展调整期。从2023年初以东风系汽车为主的湖北本地车企大规模降价,到这两天东风再被爆出1月产量大幅下降约48.5%,过去全国汽车“四大四小”格局中“四大”之一的风采不似当年。
以合并促增长的期待很早就在市场中萌发。
2018年前后,三大央企一汽、东风、长安频频互动,特别是跨企业的人事调任,被业内解读“为合并做准备”,甚至被传出整合后名为“国汽集团”,而一年后三方签署协议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则为合并传言再添一把火。虽然三方多次辟谣,但有关其合并的讨论却由此发酵。
当时,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是,2017年三大集团合计销售汽车超千万辆,占全国四成左右,但其中合资品牌份额过半,自主品牌羸弱,急需破解“大而不强”的难题。前有上汽、南汽合并的成功案例,走到一起或许是可行的“三赢”方案。
几年过后,汽车行业格局剧变。去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提到,“就新能源汽车领域,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国资委将对三家央企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随后,国资委提出支持中央企业开展高质量投资并购、专业化整合,再引发外界对三家央企合并的猜想。
业内一种观点认为,此次长安和东风先行一步并不令人意外。此轮整合是军工企业重整的结果,重点是将长安从兵装集团剥离,而更需要“援助”的东风就成了其“结合”的对象。但问题是,“援助”是否能够通过重组实现?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指出,企业整合之后是“向上”还是“向下”,还需在市场中进一步检验,因为汽车是充分竞争的行业,不存在地方保护和垄断,因此即便整合过后,地方仍然会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
而对于武汉的助力,专家均更为谨慎。如王宁认为,武汉自身拥有较完整的产业基础,产业链整合后可能带来一定资源增量,但影响不会太大。
更有专家直接断言:因为东风和长安都是央企,跟地方政府掌控的地方国资本身无关、税收也跟地方无关,因此,重组很可能对重庆和武汉几乎没有影响。
以量换“智”?
然而,若将这场重组置于智驾的新潮流下观察,则可能发现推动武汉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潜力。
尽管比亚迪被当作此轮重组的“参照系”,但“比王”的规模并不被认为是最关键“标杆”。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钟师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东风和长安整合重组,“做大只是过程,做强才是目的”。两大造车“国家队”可以借此进行构架梳理,并对各板块进行调理,从而更好提升企业整体质量,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几个方面被认为是“做强”的关键。如王宁总结,一是通过技术共享降低研发成本,二是通过整合渠道来推动销售和海外布局,三是整合产业链资源,而最为重要的或许是,在AI大模型赋能的逻辑下,通过两家企业的数据整合和共享,产生远大于规模效应的1+1>2的效果。
在两大车企合并重组消息发布的第二天,比亚迪举行发布会宣布,对多款低价车型“加配”高阶智驾能力,且“加配不加价”。这被外界认为是吹响了“智驾平权”的号角。
这背后,数据已然成为智驾争夺的关键要素。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就曾指出,围绕AI技术和数据来打造新的竞争力,将是新时代我国汽车产业在世界立足的核心。在AI时代,竞争力是靠数据堆叠出来的,因此,必须解决规模化数据的问题。
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图片来源:深圳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