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字人播报新闻引发职业思考|人文价值不可替代
AI导读:
春节期间,《杭州新闻联播》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引发热议。AI技术的发展加速各领域应用,但真人主播的人文价值仍是AI难以替代的。面对AI挑战,需重新审视岗位价值与伦理。
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且做到了0失误率,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有报道称,已有播音专业学生因此感到压力而选择考研换方向。但也有传媒领域专家指出,认为人工智能会替代真人主播是杞人忧天。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的AI应用也随之加速,由此所催生出的“人被AI替代”的焦虑,已有一定的普遍性。AI主持人播报零失误所引发的‘代替真人主播’的讨论算是最新的一例。实际上,这些年从一些机构媒体推出的AI主播,到自媒体领域的AI数字人,AI主持人早就开始出现。真人主播的‘黄昏’,真的来了吗?
![](https://www.yxiu.cn/files/20250212/1739358578081.jpg)
的确,相比真人主播,AI主持人有着一系列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如,它不仅在精准念稿、识别文稿偏僻词、保持普通话标准等功能上胜过真人,还能最大程度克服环境、时间等对新闻播报的条件限制。所以,未来AI主持人在更多领域被‘应用’,扮演更多真人主播无法胜任的角色,大概率将会是一种难以遏制的趋势。但是,到底会不会对真人主播形成完全‘替代’,未必取决于未来AI技术的发展,而归根结底考验着作为一种职业的‘主播’,到底能否展现出更多的独属于‘人’的比较优势。
这背后其实对应的是一个值得重视、但却往往被忽视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当人们在谈论真人主播时,到底在谈论什么?或者说,一个社会对于真人主播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是一个能‘念好台词,说好普通话,有个好学历,好模样’的‘读稿机器’吗?如果答案是,大量真人主播、主持人被AI代替,不仅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而且恐怕不会获得丝毫的社会同情,甚至也很难说有什么公共价值的损耗。但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主播本身属于‘人文工作者’,他们身上有严谨、理性的专业素养,但也不该失掉最起码的亲和力、人文关怀、同理心等‘人文’属性——这一点,恰恰是社会最需要的,也是AI主持人没法真正代替的。
事实上,包括主播在内,AI在绝大多数行业所代替‘真人’的部分,都应该只是工具属性,而不是‘人之为人’的特有价值。所以,面对AI浪潮的席卷,与其焦虑会不会被AI所代替,不如关注与AI相比,人的真正价值和尊严到底在哪?如果只是从工具属性来理解一份工作的价值,或者说,某一份工作只剩下工具价值,身处其中的人也完全变成了‘工具人’,那么其被AI抢走‘饭碗’,注定有其必然性。认识了这一点也就能明白,越是在AI普及的时代,越需要重视还原和提升‘人’的价值,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而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只是新闻主播,整个新闻行业的大量其他‘工种’,在这方面显然也都还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AI技术的加速演进,到底会给未来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图景,目前还难有清晰的预期。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己的工作如何不被AI替代,注定是一个将会长久困扰不少人的社会话题。在这一进程中,每个行业和职业的价值都将被重估。但本质上,其实是‘人’的价值的重估。就此而言,面对AI对不少工作发起的‘挑战’,需要审视的不应该仅仅是关于教育方式的‘术’的层面的优化(就像有人建议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方式需要改变),更应该深入到对一些岗位的价值与伦理的重新界定、人与AI关系这类‘元’问题的反思。
文/朱昌俊(资深媒体评论员)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