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杭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科技新星,其涌现的众多科技新贵引发广泛追问。文章探讨杭州凭借数字经济、互联网产业及高新技术投入,成为‘别人家孩子’的背后原因。

蛇年伊始,长三角多地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杭州?

蛇年前夕横空出世的DeepSeek着实耀眼,此后出现在互联网舆论场上的“杭州六小龙”的提法,则将杭州这座素来极具“网红”气质的城市又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从民间到媒体,从城市观察者到城市管理者,所有人都好奇,西湖湖畔何以孕育出如此之多的科技新贵?

无论是各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与评论,还是各地政府“新春第一会”上的反复提及,从“为什么是杭州”的持续追问中,我们多少能够感受到一种混杂着羡慕、不甘乃至焦虑的复杂情绪。这就好像置身同一个考场,面对同一套高难度的试题,在所有人都抓耳挠腮、苦苦求解时,“别人家孩子”不仅提早交卷,还拿下了高分。试想,望着“别人家孩子”走出考场的潇洒背影,其他考生会作何感受?

在由这种复杂情绪牵出的“为什么是杭州”的发问背后,潜藏着真正的“灵魂拷问”:为什么不是我?

愿意将这个问题问出口,是件好事。甚至,引发这个问题的复杂情绪本身,也值得被肯定。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填补差距首先需要正视差距。但是,反思和自省仅仅只是第一步,怎么做才是关键。

某种意义上,无论是“为什么是杭州”还是“为什么不是我”,都不难解答。毕竟“别人家孩子”就在我们身边,比照一下自己就能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各地迫切需要做的,是从中甄别出哪些是“学不来”的,哪些是“应该学”的,从而明确自己究竟应该“学什么”。

必须承认,作为“别人家孩子”的杭州,的确具备一些客观存在的“天赋”,比如“阿里系”带来的互联网行业底蕴,又比如以浙江大学为首的高校资源,如此种种,或许当属“学不来”范畴。但是,如若一味只盯着这些“学不来”的,难免灰心丧气,认定“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单纯是因为老天爷赏饭。

“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当然不可能仅仅只靠天赋。真正造成差距的,是观念。要学的,也应该是观念。杭州之所以能够孕育出“六小龙”,是因为多年来对于数字经济、互联网产业、高新技术的持续关注与持续投入。恰恰是这种基于长期主义的坚持,才积蓄起发展的势能,并且最终在当下开花结果。换言之,某些被解读为“天赋”的所谓底蕴、基因,其实正是长久积累的产物。

先人一步的观念转变,铸就了杭州如今的优势地位。新经济的浪潮业已到来,如何在营造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更好地适配新兴业态、新兴产业的发展所需,需要观念的转变。如若不为所动,势必与时代脱节。而观念的转变,则要求地方政府对于新业态、新产业有足够的认知与理解。这一点显然与所谓的“天赋”无关,同时也是可以弥补并且可以迅速弥补的。

毕竟,同一个考场里“别人家孩子”已经给其他所有人都打了样。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