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媒体曝光“猫贷”陷阱,商家以免费领养宠物为名义,诱导消费者分期购买高价宠物用品。律师指出多数猫贷合同有效,领养者需谨慎。文章提醒领养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近期,媒体曝光了一种名为“猫贷”的消费陷阱,该陷阱以免费领养宠物为幌子,实则诱导消费者分期购买高价宠物用品。据调查,“猫贷”模式并不新奇,商家在繁华商场开设宠物领养馆,以“宠物粮保障计划”等名义,要求领养者通过分期购买猫粮、猫砂等用品来“免费”领养宠物。然而,领养者所收到的宠物用品价值远低于购买价格,甚至达到市场价格的3倍以上。

  面对此类新闻,公众普遍质疑“猫贷”的合法性,特别是宠物猫死亡后仍需继续还贷的情况。但律师指出,只要商家未隐瞒关键信息且双方自愿,多数“猫贷”合同在法律上均有效,领养人有义务履行。因此,即便领养者事后提起诉讼,胜诉的可能性也极低。

  有人可能认为,合同中约定的宠物用品价格远超市场价,构成价格欺诈。然而,由于双方签订的是领养协议而非商品交易合同,这间接否定了领养者的消费者身份,使得商家得以规避价格欺诈的风险。此外,商家还利用免费领养这一策略,成功推卸了宠物的健康保障责任。因为“领养”是免费的,商家便无需承担商品的瑕疵担保义务。事实上,许多用于领养的宠物都是病猫、病狗,商家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利益的驱使。

  除了善于钻规则空子和运用营销话术外,商家还精心设计了合同中的漏洞,如“签署领养合同即视为认可宠物健康状况”等条款,进一步加剧了领养者的风险。然而,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商家并不公平。在“猫贷”骗局中,领养者也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算计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无论是出于同情爱宠还是跟风炫耀,领养者在面对宠物时都应保持理性,避免陷入商家的陷阱。

  总之,“猫贷”骗局不仅揭示了商家的狡猾与贪婪,也提醒了领养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领养宠物时,应仔细审查合同条款,了解宠物的真实健康状况,并谨慎决定是否签署猫贷合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猫贷”陷阱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墨攻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