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部分网购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功能虽旨在提升购物便利性,但引发了消费者关于如何关闭该功能的广泛争议。文章探讨了该功能背后的风险、创新与消费者权益的平衡,以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

近期,部分网购平台引入了“先用后付”功能,该模式允许用户在电商平台下单时暂不支付,待确认收货后再扣款。然而,网络搜索显示,“如何关闭先用后付”竟成为相关词条中的热门。这一原本旨在提升购物便利性的支付方式,却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争议。

其背后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首先,当“先用后付”与“免密支付”绑定时,可能因缺乏确认环节而导致误购,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损失风险。其次,部分消费者反映,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该功能,甚至被设为默认付款方式,且难以取消,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平台在未充分尊重消费者意愿的情况下,擅自设置或更改支付方式,这种行为不仅有“套路”消费者之嫌,还损害了平台自身的信誉。

创新是电商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但新功能的推出需兼顾业务拓展与消费者体验。2024年7月1日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强调了经营者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或服务信息。这一规定对“先用后付”等功能的规范使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电商平台应履行明确的告知义务,对潜在问题进行详细防范和说明。同时,“先用后付”功能不仅要便于“一键开通”,也应支持“一键关闭”,以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提升用户体验。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依法严惩,以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先用后付”争议也反映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使用协议,了解服务内容和流程,特别是关于逾期还款、费用计算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条款。同时,定期查看账户和交易记录,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交易行为,确保账户安全,避免经济损失。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