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部分网购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功能引发争议,消费者反映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被开通该功能且难以取消,侵犯了知情权和选择权。文章探讨了该功能背后的风险及平台责任,呼吁平台尊重消费者意愿并加强监管。

  近期,部分网购平台推出了“先用后付”的支付方式,旨在提升用户体验,让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时无需立即支付,而是在确认收货后再行扣费。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网络上关于“先用后付”的搜索热点竟是“如何关闭先用后付”。这一主打便捷性的支付方式,为何会引发用户的不满与质疑?

  深入探究,“先用后付”背后的风险逐渐浮出水面。若该功能与“免密支付”绑定,消费者在未经确认的情况下即可完成购买,这无疑增加了误购的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消费者反映,他们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被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甚至被设定为默认支付方式,一旦开通便难以取消,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平台在未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开通或设为默认支付方式,无疑是对消费者意愿的忽视,甚至有“套路”消费者之嫌。将取消按钮隐藏得较深,增加关闭难度,更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进一步侵害。这些乱象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平台的声誉和形象。

  创新是电商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伴随创新而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推出新功能时,平台应兼顾业务拓展与消费者感受,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2024年7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如第九条要求经营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信息,这对“先用后付”等功能的规范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平台方应履行明确的告知义务,对消费者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详尽的防范和说明。同时,“先用后付”功能应既能“一键开通”,也能“一键关闭”,以维护消费者的选择权,确保良好的使用体验。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依法严惩,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先用后付”引发的争议也反映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在享受“先用后付”带来的便利时,消费者应仔细阅读相关协议,全面了解服务内容和流程,特别是关于逾期还款、费用计算、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条款。同时,定期查看账户和交易记录,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或不当交易行为,确保账户安全,避免经济损失。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