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惠誉近期下调了中国六大国有银行的信用评级展望,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财政部回应称评级方法论未能有效反映中国财政政策的正面作用,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未变。六大行在2023年年报中展现出较强盈利韧性,银行股在资本市场上也表现出强劲势头。

继去年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并接连下调多家中资企业评级后,另一国际评级巨头惠誉也于近期采取行动,于4月16日将中国六大国有银行的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这一变动紧随其4月9日将中国主权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之后。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惠誉此次调整的是评级展望,而非直接下调评级,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政府支持评级及短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均得到确认。目前,六大行中,除邮储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的长期与短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均为“A/F1+”,政府支持评级为“a”。

惠誉表示,此次调整是基于中国公共财政前景面临的风险上升,以及中国经济在从依赖房地产的增长模式向更可持续模式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然而,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惠誉的评级方法论未能有效反映中国财政政策的正面作用,并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政府维护良好主权信用的能力和决心也未变。

从六大行的关键评级驱动因素来看,惠誉提到主权评级、主权政府提供支持能力略有下降以及银行庞大规模制约政府支持等因素,但同时也认为政府支持意愿保持不变。此外,惠誉还指出,六家国有银行的发行人违约评级受政府支持评级驱动,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直接相关。

尽管面临评级展望调整的压力,但六大行在2023年年报中依然展现出了较强的盈利韧性。面对复杂因素,六大行整体营收同比小幅下滑,但净利润却实现了同比正增长。同时,国内银行业经营模式重心正由“规模”转向“质量”,对未来风险经营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在业绩发布会上,多家大行高管表达了减少规模诉求的决心,并加大力度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主动压降规模。此外,各行也积极寻求多渠道资本补充,以增强风险抵御实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近期,银行股在资本市场上也表现出强劲势头,国有大行股价均创历史新高或阶段性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汇金也在去年10月以来,时隔8年再次给予四大行真金白银的支持,合计增持近11亿股,耗资约50亿元。这一举动无疑为市场注入了信心,也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银行业的支持。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