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全球领先,但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特色农险成为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的关键,创新产品不断推出,但仍需加强精细化开发和再保险联动机制建设,提升农业产业韧性。

我国作为全球农业保险领域的佼佼者,不仅在保费规模、覆盖农产品数量及业务模式上独占鳌头,2023年更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高达4.98万亿元的风险保障。然而,相较于发达保险市场,我国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在产品开发特色化及理赔数据精准性方面。

我国的农业保险体系涵盖了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的保险品种和地方优势特色保险品种,遵循“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的发展策略。随着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逐步推广,特色农险成为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的又一关键。地域差异赋予了我国丰富的物产,江苏小龙虾、新疆棉花、海南橡胶等特色农产品均成为农业保险的重要标的。

然而,随着农业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部分小众和新兴农产品在农业保险覆盖上仍存在滞后。近年来,多地创新推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农险品种,反映了新兴农险产品的增多,同时也揭示了农险在多样性上的提升空间。特色农产品对保险产品的精细化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北京平谷桃子易受冰雹影响、新疆阿克苏红枣易遭暴雨侵袭,这些都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风险特点,设计个性化的保险责任和赔付水平。

农业保险作为财产保险的重要分支,通过综合发挥各类保险产品的优势,往往能产生协同效应。完全成本保险能为物化成本较高的农作物提供保障,种植收入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则更适合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经济作物。价格指数保险对大宗农产品和规模化养殖业具有更大的保障作用,而林草碳汇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则能在“双碳”领域发挥独特优势。

此外,特色农险的发展还需建立再保险联动机制。面对极端气象灾害、动植物疫情等挑战,农业保险虽能提供一定保障,但仍需通过再保险机制有效分散风险。再保险公司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利用数据和技术优势,协同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做好农业产业链多环节、全领域的风险管理服务,提升农业产业韧性。

在世贸组织规则下,农业保险正逐步成为农业间接补贴工具的重要角色。然而,特色农险的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仍有待提升,真正承担起“绿箱”职能仍需时日。农业保险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治理体制要求,应发挥好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