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美联储缩债成为市场焦点,中国专家指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可有效应对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使货币政策更多服务于国内目标。中国出口表现强劲,央行强调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的时机成为今年下半年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指出,对于中国而言,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是有效应对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关键,这能使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专注于国内政策目标。

近期,美联储暗示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开始缩减购债规模。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8月的全球央行年会上透露,当前经济已无需过多政策支持,年内放缓资产购买步伐可能是一个合适的举措。历史上,美联储缩表往往给新兴市场带来金融动荡,甚至引发经济和债务危机。

张斌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研讨会上强调,相较于新兴市场,美国货币政策对日本和欧元区的溢出效应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发达经济体能通过灵活的汇率调整来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美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时,这些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供给弹性,增加了出口,改善了经济环境。而当美国收紧货币政策时,他们虽然也会受到影响,但整体上较为对称,并通过灵活的汇率调整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然而,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张斌指出,这些国家的出口和供给能力有限,在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下,他们面临资本流入、货币升值甚至资产价格泡沫的问题。而在美国收紧货币政策时,他们则面临资本流出、被迫加息升值等负面影响。一些国家因汇率缺乏弹性,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

张斌认为,中国的情况更接近发达国家而非新兴市场。他指出,自疫情以来,中国的出口表现强劲,超出预期。这得益于美国的宽松政策拉动了需求,同时中国的制造和供给能力也很出色。此外,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中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抵御美国政策转向的影响,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国内政策目标。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中国出口已连续11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8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5.6%,较7月加快6.3个百分点。中国央行多次强调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并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界面新闻)